日據時代祖父的蔡葛印舖
蔡旺達,四十九年次,是國內首創以十二分之一比例的袖珍藝術形式呈現傳統文化內容的創作者,也是國內第一位以袖珍藝術創作為專職的作者。
從小生長於手工藝發達的鹿港,祖父蔡葛於日據時代從原為細木作的雕刻師後創立蔡葛印舖,是鹿港最老的印鋪,家族以刻印為業;外祖父陳滔是鹿港著名精於工藝的巧匠,幼時與舅父陳萬能(薪傳獎錫藝藝師)接觸甚多,興趣深受影響。曾於父親工廠從事廠務及高級技術開發工作多年,但因志不在此,在一次參觀因緣聚會下,終於遇上心意所屬的袖珍工藝創作之路。
從參觀台北的袖珍博物館,看到歐美的袖珍藝術家們以1/12的縮小比例創造了不少歷史古蹟及生動的西洋文化內容的作品,令人驚豔,只可惜看不到任何屬於自己文化內容的作品,當下便興起創作之念,從此放棄原本熟悉的工作投入以工藝創作為職志的夢想,希望台灣有朝一日能擁有與歐美水準相當、代表屬於自己傳統文化內容為主題的袖珍藝術作品,對文化保存能盡一點心力,並借由袖珍藝術精緻迷人之魅力,寓教於樂,將珍貴的文化內容融入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第一件作品「鹿港神明廳」,從無到有,每天工作15、6個小時,前後花三個月時間完成,是袖珍博物館創辦人林文仁先生收藏的第一件由台灣作者所做的本土文化作品,從每個面對陽春中藥房、神明廳(作品)的客人反應及鼓勵,讓人更加確定,具相同文化記憶的作品帶給人內心的迴響不容致疑、以袖珍藝術的形式來保存呈現文化內容,對台灣而言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及絕佳的方式,背後亦具極特殊之意義。
袖珍作品屬跨材質的綜合性工藝,一件作品由獨自一人完成雖極不易而技術亦不單純,但只要用心,都不是問題,以袖珍藝術的技術發展而言,在臺灣並未有任何經驗,無處可學,一切皆屬首創,所有的材料技術都以身邊所能取得為原則,它的限制,在於人的想像力及嘗試的勇氣,最大的阻力在於現實生活的壓力,而自己所擁有的,只有對袖珍藝術濃厚的興趣及一顆勇於嘗試的心。
對步入中年的人生旅程,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清楚而不再幻想,能於有生之年,走自己想走的路,已了無遺憾,雖然自走上創作之路後不斷面對現實生活困境,也被人恥笑–在做白日夢,但這過程卻讓生命充滿前所未有的經歷與體驗,這非沒有走過的人所能體會,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共享共勉之。
曾任:
台北袖珍博物館袖珍藝術比賽評審及教學講師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袖珍藝術講座講師及實作教師
|